丽文蛤

Meretrix lusoria   Roeding
   

  24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贝壳三角卵圆形,壳质坚厚。本种与文蛤的区别点是贝壳后缘显著比前缘长,后侧缘末端尖。壳顶位于背缘中央稍靠前方,壳顶前、后缘相交几成90°角。壳前缘、腹缘均圆。小月面在小个体不大明显,在大个体界线较明显;楣面宽大。韧带粗短、棕褐色、突出壳面。且壳表面膨胀、光滑,披有一层乳黄色或乳白色的漆状壳皮,靠近壳顶部有棕色或紫色色带或花纹,或整个壳面布满棕色的点线花纹,变化甚大。
贝壳内面白色,具光泽,后部边缘部分呈紫褐色。铰合部长,其腹缘略呈弓形。两壳各具三枚主齿。右壳具有并列的前侧齿两枚,后主齿斜长、顶端微裂开,韧带下面有一个与后主齿并列的脊状突起,其上面具有许多细密的横脊状突起;左壳有一个大的前侧齿,后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上有一纵沟,沟内也具有许多细密的脊状突起。前后闭壳肌痕卵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浅。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103.5 87 44 (福建泉州)
86 70 44 (广东殉洲岛)
8l 64.5 39.5 (广西北海)
37 32 20 (福建同安)

大小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103.5 87 44 (福建泉州)
86 70 44 (广东殉洲岛)
8l 64.5 39.5 (广西北海)
37 32 20 (福建同安)

生物学

生态:文蛤多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幼贝多分布在中、高潮区交界处,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多生活在中潮带以下至浅海。文蛤有随水温变化和个体生长而移动的特性。冬、夏季向浅海区移动;春、秋季向上移动以利索饵。文蛤通常分泌胶质细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或半悬浮,借助潮水和足部伸缩而顺潮流方向移动。体长lcm的小蛤开始有移动的习性,以2—4cm的蛤移动最甚,约有80%移向低潮区或浅海。为防止文蛤逃逸,在管养或养
图139 文蛤Meretrix meretrix殖上,常在低潮区设网或拦。
文蛤由于水管短,潜埋沙中甚浅,生活在中潮带和低潮带,隐入沙中后,在滩面上尚留有漏斗形的凹陷,有时甚至可在沙滩面上见到文蛤呈半裸露状态。我国渤海湾内的营口外,莱州湾和江苏沿海,福建沿海的蕴藏量都很大。本种还分布于朝鲜半岛西岸,菲律宾,越南和印度洋等地。
繁殖生物学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由于天然资源丰富,历来依靠采捕供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工作相对说来做得较少,但过度的采捕导致了文蛤资源的下降。
20世纪70年代,我国贝类工作者在北方海区开展文蛤打桩养殖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20世纪80年代上海水产学院在江苏开展文蛤人工育苗和人工刺激催产的研究;山东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均获阶段性的成果。
(1)据矫举昌等在山东掖县试验报道(1985)。文蛤为雌雄异体。雌性占57.3%,雄性占42.7%。在繁殖季节用肉眼可以区别雌雄,根据性腺在内脏块的丰满程度,可分为五期:
零期:内脏块表面透明,未见性腺分布,体消瘦。
I期:乳白色的性腺微出现于内脏块表面薄而小,内脏块透现出褐色消化腺。
Ⅱ期:性腺增多,内脏块的1/2被性腺遮盖。
Ⅲ期:性腺继续增多,遮盖了内脏块的3/4,个体显得丰满。
Ⅳ期:性腺丰满,内脏块全部被性腺包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取出的精卵,遇水即散开。表明性腺已成熟。
从性腺分期比较观察得知,文蛤第Ⅳ期,性腺出现在7、8两月,而集中出现在7月份。从肥满度测定所得结果看,肥满度高峰和Ⅳ期性腺,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在4月份以前和10月份以后,雌雄性难以辨认,见不到卵子或精子的占90%。
试验结果表明:山东掖县沿海的文蛤繁殖期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当肥满度达到11.7%以上时为繁殖期,以后肥满度逐渐下降。繁殖期的水温为24—26.5℃,适宜水温为25℃左右。文蛤性腺的排放方式不是集中一次完成,而是分批进行的,在8月中旬以后还出现零星的精卵排放。
矫举昌等认为:文蛤的半人工采苗是可行的,文蛤幼虫在结束浮游阶段进入底栖生活时,有一个用足丝附着的过渡阶段,此时如果底质能满足要求,便是取得半人工采苗成功之所在。
(2)据王维德等(1980)在江苏的文蛤人工育苗研究报道:文蛤两年性成熟,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卵呈圆球状,沉性,卵径为72—90μm。在初级卵膜之外还有一层透明的次级卵膜,这一层卵膜的折光率与水相同,不易辨认。文蛤的Ⅳ期性腺出现在6、7两个月,而集中出现在6月份。从肥满度测定结果表明:当达到26.1%以上时为繁殖盛期,时间在6月中旬和下旬,水温为20—29.5℃,最适水温为21.5—25.5℃。文蛤的繁殖期也表现出地区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海区也有先后,海况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繁殖盛期的提前或推迟。自1978年7月用阴干刺激、流水冲击、氨海水浸泡三结合的刺激方法,四次催产,获幼虫210万。
胚胎发育:卵子受精后变圆,胚泡消失,出现受精膜,在水温26.5-33℃,比重1.020—1.022,pH8.10—8.25的条件下,经30分钟,出现第一极体;40分钟,出现第二极体;45分钟,为2细胞期;1小时4细胞期;1.5小时8细胞期;2小时16细胞期;4小时桑椹期;4.5小时囊胚期;5小时原肠期;6小时担轮幼虫;12小时D形幼虫期;面盘形成,游动活泼。再经壳顶初期、中期和后期。6天培育后、面盘消失,出现棒状足,开始进入匍匐爬行,8—9天发育成稚贝,水管伸出,转入底栖生活。此时适宜投放底质极为重要。通常从卵受精开始,经7天培育便可投放底质,泥占5%-7%,沙占93%-95%,以0.5cm厚度为宜。
转入底栖生活10天后的稚贝会分泌大量粘液将自身缠住,不能进行正常生活而导致大量死亡,成为文蛤育苗的最大障碍。应立即用118目/英寸分样筛把夹在细沙中的稚贝进行淘洗,彻底清池,待淘洗后的沙粒沉淀后即采取流水培育以保持水质的新鲜。经40多天培育计数,在三个育苗池中附着稚贝149万粒,附苗率达70%以上。当稚贝达到lmm时,即移到室外事先筑好的海塘中暂养,20天后,个体可达2mm以上。

生境信息

生态:文蛤多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幼贝多分布在中、高潮区交界处,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多生活在中潮带以下至浅海。文蛤有随水温变化和个体生长而移动的特性。冬、夏季向浅海区移动;春、秋季向上移动以利索饵。文蛤通常分泌胶质细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或半悬浮,借助潮水和足部伸缩而顺潮流方向移动。体长lcm的小蛤开始有移动的习性,以2—4cm的蛤移动最甚,约有80%移向低潮区或浅海。为防止文蛤逃逸,在管养或养
图139 文蛤Meretrix meretrix殖上,常在低潮区设网或拦。
文蛤由于水管短,潜埋沙中甚浅,生活在中潮带和低潮带,隐入沙中后,在滩面上尚留有漏斗形的凹陷,有时甚至可在沙滩面上见到文蛤呈半裸露状态。我国渤海湾内的营口外,莱州湾和江苏沿海,福建沿海的蕴藏量都很大。本种还分布于朝鲜半岛西岸,菲律宾,越南和印度洋等地。
繁殖生物学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由于天然资源丰富,历来依靠采捕供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工作相对说来做得较少,但过度的采捕导致了文蛤资源的下降。
20世纪70年代,我国贝类工作者在北方海区开展文蛤打桩养殖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20世纪80年代上海水产学院在江苏开展文蛤人工育苗和人工刺激催产的研究;山东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均获阶段性的成果。
(1)据矫举昌等在山东掖县试验报道(1985)。文蛤为雌雄异体。雌性占57.3%,雄性占42.7%。在繁殖季节用肉眼可以区别雌雄,根据性腺在内脏块的丰满程度,可分为五期:
零期:内脏块表面透明,未见性腺分布,体消瘦。
I期:乳白色的性腺微出现于内脏块表面薄而小,内脏块透现出褐色消化腺。
Ⅱ期:性腺增多,内脏块的1/2被性腺遮盖。
Ⅲ期:性腺继续增多,遮盖了内脏块的3/4,个体显得丰满。
Ⅳ期:性腺丰满,内脏块全部被性腺包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取出的精卵,遇水即散开。表明性腺已成熟。
从性腺分期比较观察得知,文蛤第Ⅳ期,性腺出现在7、8两月,而集中出现在7月份。从肥满度测定所得结果看,肥满度高峰和Ⅳ期性腺,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在4月份以前和10月份以后,雌雄性难以辨认,见不到卵子或精子的占90%。
试验结果表明:山东掖县沿海的文蛤繁殖期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当肥满度达到11.7%以上时为繁殖期,以后肥满度逐渐下降。繁殖期的水温为24—26.5℃,适宜水温为25℃左右。文蛤性腺的排放方式不是集中一次完成,而是分批进行的,在8月中旬以后还出现零星的精卵排放。
矫举昌等认为:文蛤的半人工采苗是可行的,文蛤幼虫在结束浮游阶段进入底栖生活时,有一个用足丝附着的过渡阶段,此时如果底质能满足要求,便是取得半人工采苗成功之所在。
(2)据王维德等(1980)在江苏的文蛤人工育苗研究报道:文蛤两年性成熟,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卵呈圆球状,沉性,卵径为72—90μm。在初级卵膜之外还有一层透明的次级卵膜,这一层卵膜的折光率与水相同,不易辨认。文蛤的Ⅳ期性腺出现在6、7两个月,而集中出现在6月份。从肥满度测定结果表明:当达到26.1%以上时为繁殖盛期,时间在6月中旬和下旬,水温为20—29.5℃,最适水温为21.5—25.5℃。文蛤的繁殖期也表现出地区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海区也有先后,海况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繁殖盛期的提前或推迟。自1978年7月用阴干刺激、流水冲击、氨海水浸泡三结合的刺激方法,四次催产,获幼虫210万。
胚胎发育:卵子受精后变圆,胚泡消失,出现受精膜,在水温26.5-33℃,比重1.020—1.022,pH8.10—8.25的条件下,经30分钟,出现第一极体;40分钟,出现第二极体;45分钟,为2细胞期;1小时4细胞期;1.5小时8细胞期;2小时16细胞期;4小时桑椹期;4.5小时囊胚期;5小时原肠期;6小时担轮幼虫;12小时D形幼虫期;面盘形成,游动活泼。再经壳顶初期、中期和后期。6天培育后、面盘消失,出现棒状足,开始进入匍匐爬行,8—9天发育成稚贝,水管伸出,转入底栖生活。此时适宜投放底质极为重要。通常从卵受精开始,经7天培育便可投放底质,泥占5%-7%,沙占93%-95%,以0.5cm厚度为宜。
转入底栖生活10天后的稚贝会分泌大量粘液将自身缠住,不能进行正常生活而导致大量死亡,成为文蛤育苗的最大障碍。应立即用118目/英寸分样筛把夹在细沙中的稚贝进行淘洗,彻底清池,待淘洗后的沙粒沉淀后即采取流水培育以保持水质的新鲜。经40多天培育计数,在三个育苗池中附着稚贝149万粒,附苗率达70%以上。当稚贝达到lmm时,即移到室外事先筑好的海塘中暂养,20天后,个体可达2mm以上。

国外分布

这也是日本最为习见的种类,从北海道向南及朝鲜西海岸都有分布。

国内分布

本种分布的北界,目前只见于江苏沿海、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都有分布,为习见种,也是我国南方诸省普遍养殖的种类。